2023央視3·15晚會過去已有些時日,但人們對此的熱議甚至質疑仍不斷。
我國在1991年舉辦第一次3·15晚會后,消費者對晚會是盼望和肯定的,因為通過晚會,打擊了假冒偽劣商品,維護了消費者合法權益,大快人心;同時,通過暗訪剖析,消費者防范能力有了提升,維權意識日益喚醒,識別假偽商品知識增加。然而近幾年,人們對每年一次的3·15晚會多了些反思和疑問。比如今年3·15晚會揭露的用香精調配的假“泰國香米”,是記者暗訪得知的,人們就問,那職能部門在干嗎?科技的進步,暴利的誘惑,造假手段水漲船高,如何不讓消費者“百毒不侵”承受傷害?有些侵權行為晚會前早就發現,為什么要到3·15才曝光然后處理?有些問題已持續多年,年年打假年年有,為何屢禁不絕,地溝油、瘦肉精、“毒生姜”、“僵尸肉”、黑作坊、敵敵畏海參、土坑酸菜,到今年的香精大米等年有,地溝油、瘦肉精、“毒生姜”、“僵尸肉”、黑作坊、敵敵畏海參、土坑酸菜到今年的香精大米等。江蘇鹽城濱??h用于高標準農田建設的鋼筋混凝土水泥管,施工方為節省成本選擇了非標水泥管,鋼筋使用量縮水一半,除了追究廠商責任,那么主管部門、建設方、監理方等部門責任是否也要給民眾一個交待?
3·15晚會至今已有數十年了,侵犯消費者合法權益的行為仍時有所聞,尤其是在食品基礎建設等關系到人們生命健康和國計民生領域仍屢打不絕,有的還觸目驚心,屢屢突破人們的心理底線。在“全面依法治國”不斷深入推進的今天,在國家已在全面奔向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征途上的背景下,連基本的食品安全都成為問題是不可思議和不可接受的。為此,在維護消費者合法權益方面,除了要增強消費者的防范和維權意識,強化對廠商的職業道德和法律知識的宣傳教育,樹立依法經營的典范等以外,我們更多的應該是行動。嚴格執法,強化監管,在對不法廠商處罰的同時更應突出對執法監管者的責任,終身追責。畢竟,市場經濟環境下,在利益的驅使,為了逐利坑害消費者合法權益,甚至不擇手段鋌而走險,是應該在想見和防治的范圍的;執法不嚴違法不究只會讓侵權行為成為“牛皮癬”,讓政府部門失去公信力。
作者:周國梁編輯:黃靖芳